《周易》曰: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更新”是我们文化底子里的东西,一种基本的世界观,但更新不仅仅是改变,重要的是生发。

  这也是我们“更新之路”系列直播报道拍摄七期后的一个体会,好的更新项目,不仅仅是装扮装修一新,而是能让这条路,这个街道、社区的人,焕发出生命力,生生不息。

  第一期:愚园路,社交媒体打造的第一代网红马路

  我们对“更新”的理解是激活一条路的可塑性,以及自媒体、网红流量正逐步成为一种“基础建设”参与到城市更新中来。

  2019年的愚园路,彼时还是一条社区感居民味儿十足的普通小马路。这一年的年尾,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出现了马路打卡的新风气,年轻人们把逛马路这样普通平凡的小事儿晒在网络上,引发了新的潮流。

  一方面在于社交媒体的引流,一方面也在于原本在愚园路上的这些潮流小店,一直踏踏实实的在做产品和经营。

  第一代网红马路的成功,既是流量砸下来的运气,也是小店经营者的实力,两者结合,行稳致远。

  第二期:年轻人重回曹杨新村

  曹杨新村的更新,可能是近年上海城市更中新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项目,它是非商业化的更新案例,聚焦民生的城市更新作品。

  它不仅率先完善了“十五分钟生活圈”的民生设施更新,还挖掘了七十年历史曹杨绿带的潜力,打造出了“公园生活圈”。

  包括住宅旧改在内的以上这些变化,不仅让老曹杨人过得舒适体面,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来到此地生活工作。

  第三期:建筑、树木和人,衡复“更新”在何处?

  衡复风貌区的更新,可以说是上海近年城市更新项目中最成功的样板。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民生,更打造了耳目一新的网红马路和文旅经济。衡复风貌区的“更新”,改变的是建筑,是树木还是人呢?

  我们请到了在安福路长大的画家、海派系列直播的老嘉宾陈佳亦边走边谈。

  第四期:新华路如何成为“社区营造”第一路

  新华路的社区营造是政府与优质社会力量结合本地特色理念加乘的代表。

  几年前,“社区营造”对于上海人来说还是一个新词儿。六年里,无论是新华路上的居民、租户还是商铺,形形色色的“新华人”,都对这4个字有了更贴近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期:长寿路小而美的“之”字路线

  长寿路本是一条复合型大马路,兼具交通要津、居民聚集区和综合商业街等多重身份于一身。

  近年来,出现在长寿路沿线区域的“城市更新”,多以“小而隐”的面貌散布。从叶家宅路的纺织创意园区,再到新晋网红的“鸿寿坊”,形成了一条从苏州河起一路向东的、小而美的citywalk路线。

  第六期:上过央视的仙霞路“金边银角”

  “金边银角”是一个惟妙惟肖的比喻,指的是在社区开展的“微更新”项目。

  仙霞路的“微更新”以几处“金边银角”的成功改造而闻名,甚至还登上过央视的新闻节目。

  仙霞路一带既有老旧放空洞改造的社区会客厅——“闲下来合作社”,还有全市首个社区生境花园“虹旭小区生境花园”等等。

  仙霞路上的这些城市更新,虽然“微小”,但都落在实处,为社区居民生活发挥功效,见微而知著。

  第七期:2023年,上海文艺中青年有了哪些新去处?

  我们谈“更新”,不仅仅是建筑、设施,也有城市软实力的更新。今天我们谈话的主题不再局限在一条道路,而是聚焦在文艺领域。

  上海是一座文艺之城,近些年上海新建的文艺活动场所,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纷至沓来,文艺活动也日渐丰富多彩。

  “更新之路”采访手记

  作为一名老记者,新时代的“轻骑兵”,始终认为媒体工作担负的社会责任是第一顺位的。所以看待“更新”的视角,基于“以民为本”,“从民出发”。也是对“人民城市”理念学习、认识的一个过程和结果。

  多年的上海本土题材的采访、写作和人脉积累,以及此前两年上海小马路短视频的拍摄经验,帮助了我们得以更高效地推进了这个系列报道。并且不畏秋冬寒风,始终与优秀的嘉宾伙伴,“走更新,访更新,谈更新”。

  “实拍、实走,实地谈、随机问”,是这个系列报道最大的亮点,为新闻晨报周到的读者朋友们带来的直播报道,绝不浮光掠影,要看得见摸得着。